西瓜影院Pashenma.COM专稿 去年,《疯狂的外星人》上映之前,就被乐开花影业以28亿进行保底。
今年,又是欢喜传媒出品的电影《囧妈》,距离上映还有2个月,再次被24亿的票房价格保底。
11月7日晚间,港股上市公司欢喜传媒发布公告称,拟以总票房24亿元的价格将《囧妈》的保底发行权授权给横店影业,通过这笔交易欢喜传媒将会提前获得不少于6亿元的保底收益。同时,若影片最终票房高于24亿元,高出的部分欢喜传媒将会获得35%的收益,而横店影业将会获得65%的收益。
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件事,就是横店影业以24亿总票房的价格保底发行了欢喜传媒出品的春节档影片《囧妈》。
近年来,保底行业频频越冷,发行方为何依旧敢进行保底发行呢?
首先,“保底发行”到底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投资方的票房承诺。一般情况下,当发行方认可某部影片的时候,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市场评估,从而制定一个彼此都接受的保底发行价。当然,如果最后票房没有达到此前预期的票房的话,那么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最后票房高出了该数值,那么发行方就可以对超过的票房进行相对高比例的分账。
要注意的是,保底发行是出品方和发行方之间约定的分成模式,与影院、院线无关,因此保底发行收益实际是基于票房可分账收入的43%来计算的。影片按照相应的保底发行条款计算的收益与保底发行方或出品方的实际收益并不是一致的,而具体收益核算往往是复杂的。
简单地说,这个可以理解为是发行方与制片方之间的一种博弈。
保底发行起于2013年《西游·降魔篇》,发行方最终净收入超2000万;随后保底发行水涨船高,结果到了2016年的夏天,豪赌保底发行的玩家们几乎全军覆没;2017年,大家对此有所收敛时,《战狼2》横空出世,发行方8亿保底,最后获得了56.82亿的成绩,再次让不少人“眼红”。
2013年至今被保底发行的影片
回顾过去几年保底发行的影片,其实整体处于失败的状态。与此同时,除了《疯狂的外星人》和《囧妈》以外,其他电影的保底票房也是从2016年的10亿量级,降低到了如今的5-8亿票房。可见,过去多部影片发行方的保底失败均让大家变得更为冷静。
在过去保底发行中,不少类似北京文化、和和影业这种新兴资本,通过豪赌拿到了“头部”通行证。
和和影业凭借对《美人鱼》的保底成功,一战成名。当然后续网传它还参与了《火锅英雄》和《绝地逃亡》的保底发行,但是后两个项目的失利,并没有为此造成过大的损失。
2014年,北京文化凭借联合影联传媒对《心花路放》的保底发行,使它很快就进入电影资本市场的第一阵营。不过当时,作为行业新贵,北京文化接受的保底票房超额部分的分成比例只有25%,可以说是略显苛刻。当初华谊兄弟保底发行《西游·降魔篇》时,超出部分分成高达70%。
随后,真正让北京文化名噪一时的则是对电影《战狼2》的保底发行。当时影片票房高涨,股价数次涨停,市值大增52亿。从他后续发布的2017年财报中现实,《战狼2》净利润约为1.6亿,占公司同年净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
当然,保底发行并不是一帆风顺。2017年,它5亿保底《二代妖精》失败告终。北京文化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这部电影仅确认了3953万元收入;但其保底发行和宣传费用则在1.25亿元左右,从收支比例来看也是血亏。或许正因为此,所以北京文化对《我不是药神》的宣发上,显得警惕很多。
对于保底发行这件事,向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剧角映画于2015年时,先后对电影《栀子花开》、《恋爱中的城市》和《师父》三部电影进行保底发行,结果三部作品均保底失败,没有完成投资对赌的业绩,上市计划也就此搁置。不仅如此,据当时相关人员披露,当年剧角更是全年亏损了近5000万元。
无独有偶,原本正在进行新三板上之前定值的福建恒业,在2016年的时候对《梦想合伙人》和《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进行了保底发行。最终这两部电影均没有获得相应的票房成绩,也让这家在电影发行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公司,遭到了不小的创伤,上市计划同样被搁置。
此前曾运作过多起保底发行的博纳影业,其CEO于冬就曾表示,保底发行在全球的娱乐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相反,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并不看好保底发行,理由是:“保底发行总是风险由一方承担,利益向另一方倾斜。所以,绝大多数保底运作是失败的。”可谁知,最后光线依旧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进行了8亿的保底票房,当然,最后光线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
确实,保底发行带来了投资方与发行方的“权力倒置”。投资方的回款周期大大缩短,同时影片投资风险也转移到了发行环节。
如今,随着市场越来越理性,大家开始对保底发行保持了一定距离,但是依旧有资本越来越向好作品进行探视。不过是去年的《疯狂的外星人》,还是今年的《囧妈》,相信资方看中的正是这些作品背后的主创力量,相信他们过去作品的质量,同样能延续到新作品中。
文/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