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单
  •  留言

首页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动漫

资讯

APP下载

《八月未央》遭吐槽 原来小说影视化的秘密在这里

独家资讯来源:西瓜影院人气:加载中更新:2021-04-22 01:00


西瓜影院Pashenma.COM专稿 4月18日,作家庆山(安妮宝贝)在社交平台洋洋洒洒写了1000多字,畅谈她二刷电影《八月未央》后的感受。电影改编自她21年前的同名小说,就连她自己都在文章表示,“几乎忘记了其中细节。”

 

她在二刷之后,指出一些问题,以及她认为的优点,坦言,“《八月未央》更有诚意靠近原著风格,但是力有不逮,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看到这些话术,不少网友都会拿出同样改编自她同时期小说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进行比较。当时电影从宣传期到最后正式上映,安妮宝贝一共发了三条内容站台。尤其是第一条内容,在当时电影宣传的工作人员看来,那是电影口碑的转折点。

 


那段博文中,安妮宝贝写道,“之前没有参与,无所知,终场后心生感动。是十八年前写下的早期故事,也是曾经动荡与对抗的一段人生,觉得制作诚恳、演得认真。”

 

不管是被全网吐槽的《八月未央》,还是被认为是双女主电影典范的《七月与安生》,安妮宝贝永远是在临近上映时,才发出自己的“小作文”,而且她均表示,自己从未参与过影视化的过程。


“原著与改编,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途径”,简单几字,她点出了文学本体与影视化改编之间不可忽视的“鸿沟”。



相较于安妮宝贝,同样是青春文学出身的饶雪漫,则站在了反面,几乎全身参与自己每部作品的影视化改编,甚至包括了后期的宣发。作家双雪涛亦是如此,从电影《刺杀小说家》到《平原上的摩西》,大家也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在小说影视化的进程里,作者是否应该成为编剧团队的一员呢?或许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

 

成功的七月,失败的八月


改编自同一位作者的短篇小说,同样是双女主的故事,为什么《七月与安生》大获成功,而《八月未央》就失败了呢?

 

根据《成都晚报》2010年的采访显示,导演李凯于当年以6位数的价格,拿到了《八月未央》的电影改编权,并强调,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安妮宝贝不会参与任何改编,而自己也会尽可能尊重原著,人物和情节设计不会有太多变化。

 

当时他还表示,“她(安妮宝贝)是清心寡欲的人,也许觉得可以把《八月未央》托付给我”



为了创作故事,导演李凯自称通读了安妮宝贝的所有小说,并力图将她作品的风格和精髓融入到了影片之中。至少从成片来看,过去不少批评界认为原作中,矫揉造作的风格和狗血的剧情,都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甚至到了结局,钟楚曦还穿上了安妮宝贝早期小说中,时常出现的棉麻衣服。


看来,导演对于安妮宝贝风格的执拗,直接能从影视中传递出来。但正如安妮宝贝自己所说,“救赎”、“创痛”等主题,与心灵相关,在镜头表达上具备诠释难度,改编需要更周全的考虑。

 


反观《七月与安生》,从改编开始,创作团队就开始选择性地“推翻”安妮宝贝。

 

监制许月珍在接受我们的专访时,曾剖析《七月与安生》的改编思路:没有拘泥于具体情节,而是提炼出原著的精神内核,“原作中最打动人的是孤独和陪伴,而这也是全世界共通的,我们就从这个点发展出了现在的电影。”


她先把小说给了香港的推理小说作家林咏琛改编,对方几乎把原本故事的结构都变了,反而带来了惊喜,“我不希望观众看到三分之一时,就猜到结局。”



而后续接手的吴楠,曾是安妮宝贝的铁粉,深知改编她的作品会有很多的“坑”,于是她站在了批判的角度,抹掉了很多属于安妮宝贝的标签。最终李媛许伊萌介入,将自我分别投射在七月与安生身上,加入了更多接地气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很显然,从两部电影的成果来看,是否选择把安妮宝贝风格影像化成为了最终影片出挑的关键之一。

 

得罪不起原著作者?


这种推翻原著作者的行为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引起了“对战”。

 

今年播出的剧集《风起霓裳》就曾引起原著作者与编剧互怼的情况。总编剧梅英菊在聊天中透露,非常糟糕的大纲是原作者所写,自己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改得合情合理,而原著作者蓝云舒一早就表明,当下的剧本和最初的大纲相差甚远,并强调自己不是编剧。



这场作者和编剧的“战争”终成罗生门事件,我们能直观看到的,只有这部剧集并不讨喜的口碑成绩。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雪涛和改编他作品的创作者的关系,则是影视圈的另一种共生关系。

 

虽然路阳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每一版剧本和粗剪都会给双雪涛看。但在双雪涛看来,电影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小说带给电影启发,电影是基于小说的全新起点,因此,电影创作不一定要完全依循小说。


“我都是站在电影的立足点上来讨论,看它怎么能变成更精彩的电影。小说改成什么样,小说里留了什么或者不留什么,改编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媒介。”



话虽如此,他也表示,相较于《刺杀小说家》编剧团队的成熟,对于团队中间发生过几次更迭的电影版《平原上的摩西》,他会参与更多一些。

 

而《刺杀小说家》原著本是一部中篇小说,未来要扩张成整个“小说家宇宙”,自然也离不开双雪涛的出谋划策。在3月底的发布会上,他就透露导演路阳一直在和他聊后续会发生的故事。



而另一位作家饶雪漫,更是在电影《左耳》之后,成立了雪漫舍影业,主控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


她自己也在采访中谈到,“做编剧前很排斥这个工作,知道编剧和写书是不一样的。可是别人来,可能会丧失掉原来小说的味道。或许故事更加成熟圆滑,但是人物不是原来的人物。在(《左耳》)换了26个编剧之后,我决定自己来,因为原作者会更能把握原著故事的灵魂和人物的走向。”


作者还是编剧,谁说了算


到底是让原著作者亲力亲为,还是把改编权交给其他编剧呢?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调和,尤其是当影视作品问世之后,市场上永远会伴随着原著党的反对声,但凡出现这种声音,对于创作者和宣传方而言,都会是一种打击。

 

负责小说版权交易的小娜告诉我们,这个主要看签约时的要求,“有的作者会要求参与改编,有的是出品方希望作者参与改编,有的作者就比较佛系,选择相信出品方。”


她也提到,虽然作者参与的界限都会在版权合同里说明,但现实里,作者多数还是会来问寻进度,“他要是想参与,不管是到哪个环节,他都能有办法加入其中。”

 

“专业的公司首先都会判断原著作者能否改编工作,即便可以的话,也会对其工作范围进行适当的评估。”一位影视公司的策划小上表示,“其实现在不少作者比较倾向把剧本交给优秀的编剧团队,而他只是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但原著作者的诉求很统一,不要魔改就可以。”



小娜提到,如今作者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已经少有出现那种没有话语权的案例了。


她以《三体》举例,虽然刘慈欣在2010年前后卖出了自己几本小说的改编权,但后来一直都没有下文,“你会发现,现在随着影视市场发展,像刘慈欣这个咖位作家的作品,最后兜兜转转,大家还是会选择找他来出主意,或者是站台。”



当然也不乏出品方希望作者“闭麦”的情况。今年爆火网络的热播剧《赘婿》就曾一度因为原著作者愤怒的香蕉在社交平台的不恰当发言,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抵制。据知情人士透露,后续是阅文出面进行了公关,才把整个事情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看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改编而来,真正和观众见面前,都会遇见不少负面声音,但通常只有好作品才会让观众信服。


正如我们调查中,大家所提及的,不管是什么载体改编成影视作品,实际上是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无论改编过程是交由谁来完成,结果都是一致的,只有优质的作品,才能让更多人认可和买单。


文/若安
文章打分: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