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影院Pashenma.COM专稿 在录制《今日影评》春节特别节目“电影班会”的时候,主持人蒋小涵问贾玲:“万一以后资本死缠烂打地追着你(怎么办?)”贾玲说:“那我不会,我怎么可能被资本裹挟。”
《你好,李焕英》上映一个多月,累计总票房超过52亿元,超过《哪吒》,仅次于《战狼2》,升至影史第二,并且在不断地向第一靠近。似乎大家都认为作为第一次当导演的贾玲,这次肯定是赚得盆满钵满了。
作为导演,贾玲的公司北京大碗娱乐参投了《你好,李焕英》,是第六大出品方。按常理,如果该片最终总票房达到54亿元,投资方分账超过19亿元,贾玲少说也能净分亿元左右,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影迷或从业者,应该听说过“保底发行”。现在的片方,动不动就搞个保底发行,让人捉摸不透。如今的电影市场已经被票房冲昏了头脑。破10亿,破20亿,破50亿……已经成为了大家热议和追捧一部电影的重要标准了。那保底发行究竟是个啥?
保底发行:一场电影与金融的集体博弈
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和制片方在合约中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票房数字,即使影片上映后票房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发行方也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实际票房高于保底数字的话,发行方就会分得比平时更多的金额。
简单来说,这样做制片方稳赚不赔,在上映前就将票房压力转移给了发行方,发行方虽然承担了压力,但是也有机会享受到额外票房收益。
是不是听起来还是有点烧脑,做客本期《今日影评》的嘉宾吴燕雨用《战狼2》的成功案例,给了我们直观的讲解:
主持人瑶淼和嘉宾吴燕雨合影留念 |
2018年3月5日,北京文化公布了2017年报,净利3.1亿,其中8亿保底的《战狼2》为公司带来了1.6亿的净利,占全年营收的一半以上。当时保底方、北京文化和影联两家公司是设置了一个八亿的保底金额,八亿之下的部分就是片方提前锁定的收益,八亿之上设置了两个阶梯,一个是八亿到十五亿,一个是超过十五亿的部分,那在不同的阶段中保底方所享受的分成比例是不一样的,票房的表现越好保底发行方拿到的收益越高,但是同时如果说保底发行方的判断出现了失误,那他就要为自己的这个判断买单。
电影《战狼2》剧照 |
保底发行的大热源于几个成功案例带来的巨大收益。2013年保底便已进入行业主流,当时华谊兄弟以3亿元为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保底,最终拿下了12.47亿票房;同年,博纳影业以3.5亿元为韩寒的《后会无期》保底,最终拿下6.29亿票房。
电影《后会无期》剧照 |
2016年70%院线新片票房不足1000万,保底失败案例占7成。然而电影《叶问3》从保底10亿到最终注水的7.7亿票房,《封神传奇》从保底的10亿到最终的2.84亿惨淡收场,综合数据显示,2016年,保底失败案例占到7成。
电影《叶问3》剧照 |
吴燕雨也提到:保底发行作为一种电影融资的方法,其实是帮片方降低风险,也同时让发行方的风险变得更大,因为带有一定的赌博性质,所以它的收益也有可能会更大。所以其实在早期的时候,它还是一个相对理性的商业手段。
而在那几年当中,很少有人真正的知道电影到底是怎么样去玩的,尤其一些圈外的资本和一些热钱,所以他们进来的时候的方式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也催生出了非常多的泡沫,然后市场上也有很多非常不成功的案例,比如《叶问3》。所以,真正投资回报率高的案例凤毛麟角,是金字塔顶的电影才有机会能够达到的状态。
电影《你好,李焕英》剧照 |
保底发行发展到了今天,依然是有人赚有人赔,永恒不变的规律是高风险高回报。
就拿李焕英来说,发行方判断它会取得15亿的票房成绩。这对于《你好,李焕英》这部投资体量不大的影片来说,提前锁定风险,稳赚15亿,如果票房到不了15亿,也有发行方来补差价,等于片方把票房压力的风险转移到了发行方身上,听起来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谁都没想到今天的李焕英已经上了50亿这样一个台阶。而保底发行方最初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在票房超过15亿之后的部分,他们拿到的收益比例也会随着票房上升持续提高。
投资永远是一种冒险,回报和风险也永远是成正比。保底发行在工具属性上有利于为长周期的电影项目的参与各方配置风险/收益,但无法改变电影无论从行业还是产品本身都是风险极大的特点。从中国电影市场的起伏波动里也可以看到,保底发行是金融与电影的一场博弈。
但最终能够赢得观众的,是动人的故事,是真诚的表达。
今日观察:关于中国电影的融资故事更多是关于江湖、饭局、人情的故事。对于电影投资我们很多时候用组局攒局这样的说法。对于成熟的电影体系中如好莱坞都和金融有着密切的关系,完片担保已经发展为成熟制度和体系了。而我们国家在经历2016年保底发行的乱象后,在对于电影融资体系、保底发行我们能看到有些许曙光。希望以后中国电影的融资环境在摸索中更规范更透明,讲江湖也讲规矩。